中國投資填補埃及玻璃纖維空白
從埃及首都開羅往東130公里,有一個中埃蘇伊士經貿合作區,坐落于紅海之濱。由中國巨石集團投資的玻璃纖維生產基地正在這里緊鑼密鼓地建設著,一期總投資達2.5億美元。巨石埃及玻璃纖維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巨石埃及”)副董事長曹國榮告訴本報記者,該項目填補了埃及在該領域的空白。為使項目在今年7月順利投產,公司正在加班加點地趕進度。
本報記者在現場看到,4層廠房框架結構已經落成,工人們在緊張地砌磚。曹國榮告訴記者,主體建筑完工后,5月份將進入天然氣和電力設備的安裝調試階段。
埃及政治局勢動蕩開始后,外資紛紛撤離,但巨石集團卻決定在埃及設立海外第一個玻璃纖維生產基地。項目于2012年1月破土動工,僅1年時間,一個年產8萬噸玻璃纖維的生產基地已具雛形。
談及在埃及投資的原因,曹國榮說:“我們也曾考察過美國、馬來西亞、印度等國,但埃及的優勢最明顯。一是地理位置優越,靠近歐洲,并緊鄰蘇伊士運河;二是勞動力資源豐富;三是天然氣和工業用電價格相對較低。”
對于產品的銷路,曹國榮非常自信。“巨石埃及”設想,一期投產后,約1/4的產品用于埃及國內市場銷售,其余的投入歐洲、中東和印度市場。“目前很多歐洲客戶正催著我們加快進度、早日投產,以拉低被反傾銷稅抬高的產品價格。”曹國榮說。
一個全新的工業項目,能否在埃及招到足夠的熟練技工?更何況埃及《勞動法》還規定,當地的外資項目,埃及和外國員工人數比要達到9:1。曹國榮說,玻璃纖維是一個勞動力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兼具的行業,僅一期投產后就需要近千名埃及工人,公司采取的做法是先招聘200多名技術骨干送到中國接受培訓,這些工人回到埃及后再進行傳幫帶。
如何留住人才也是中國企業走出去后面臨的大問題。曹國榮說,中國人和埃及人之間存在著語言、文化上的差異,在管理方面確實有一定的難度。公司要在埃及站穩腳跟,必須走本土化道路,除少數高層管理人員外,中層管理人員和技術人員都將由埃及員工擔任,這樣既消除了文化隔閡,也給埃及員工提供了上升空間。同時,公司充分調研了當地的工資狀況,確保員工待遇高于埃及平均水平,并建設食堂和宿舍樓,解決職工食宿問題。
在這里工作的埃及青年艾曼?阿迪爾只有22歲,目前是采購部的商務助理。談及工作狀況,他說:“我在這里的每一天都很忙碌、很辛苦,但能從中國同事那里學到很多新知識,敬業精神也不斷增強。”他告訴記者,公司甚至在廠房和宿舍的每一層都設置了專門的禮拜室,為穆斯林做禮拜提供方便,“這充分顯示出中國公司對我們宗教信仰的尊重”。
曹國榮告訴記者,項目3期完工后,“巨石埃及”將直接創造2000個就業崗位,同時該公司的原料采購也全部在埃及進行,加上相關上下游產業,間接受益的就業崗位將達8萬個,這樣的規模對于當前經濟不景氣、失業人口眾多的埃及來說,是非常可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