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業建筑屋頂光伏發電項目仍存在挑戰
相關數據顯示,全國既有建筑面積超過400億平方米,其中,住宅建筑占70%,工業建筑占15%,公共建筑占15%。
從數據上看,盡管工業建筑所占比例不大,但結合收益率以及用戶的需求來看,工業建筑光伏屋頂項目卻是最具市場爆發力的部分。
國泰君安證券發布的一份報告認為,國內工商業屋頂分布式光伏發電已具有經濟性,其IRR(內部收益率)可達到15%左右。
不過,對于工商業屋頂光伏項目而言,上述收益率是基于其自發自用的基礎上的。如果建筑物內企業因為各種原因不能繼續經營,其發電量的補貼模式,也將改變為單純的上網電價模式,而這將使其收益率出現大降。
盡管如此,出于節能減排的需要,工商業光伏屋頂項目的前景依然被業內看好。而對于光伏制造業而言,能否順勢而為,生產出適合建筑物特點的產品則是新的挑戰。
工商業屋頂項目的潛力
在霧霾天氣逐漸增多以及環境污染不斷加重的大背景下,節能減排的壓力可見一斑。
國家發改委主任徐紹史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下一步,將從多方面推進節能減排工作,其中包括將加大對省級地方人民政府節能目標的評價考核。嚴把新上項目能評關,控制高耗能行業過快增長,加快淘汰落后產能。
徐紹史還表示,將抓好重點領域節能,深入推進萬家企業節能低碳行動,開展綠色建筑行動,開展節約型公共機構示范單位建設活動。
而在河南省近日出臺的《河南省綠色建筑行動實施方案》中,則規定政府資金投入50%及以上的大型公共建筑及公共機構辦公建筑,優先采用太陽能光伏發電或光熱一體化屋面和墻體、遮陽系統。
除了在政策壓力下的節能需求外,即便單純從收益率方面來看,工商業屋頂項目也已相當誘人。
根據業內人士的測算,在不考慮融資成本的情況下,一個2萬平米的屋面,如安裝2兆瓦光伏電站,按每瓦9元的投資成本計算,投資總額為1800萬元。如果年發電210萬度,每度電按1元計算,年發電收益是210萬元。在無電價補貼的情況下,大約需要8.6年收回投資。如果每度電再補貼0.45元,則不到6年即可收回投資。
珠海興業太陽能總工程師羅多則介紹說,我國約擁有國家級開發區131個,省級開發區1500多個,其內部建筑物大多是比較低矮、平整的廠房,非常適合發展光伏項目。“發展光伏對于一些耗能大戶而言,可謂是一舉多得,既可以解決用電高峰期遭遇的錯峰限電問題,又可以通過發電來獲得相應的收益。”羅多表示。
國泰君安證券發布的一份報告則認為,國內工商業用電的高峰電價普遍在1元/度以上,使用分布式光伏發電已具有經濟性,0.35元~0.45元/度的補貼將可使IRR(內部收益率)達到15%左右。
存續經營的不確定性
不過,對于工商業建筑而言,安裝光伏電站遭遇的最大障礙,則是如何保證用電的持續性,這直接關系到光伏系統投資的最終收益率。
根據財政部近日發布的《關于分布式光伏發電實行按照電量補貼政策等有關問題的通知》,國家對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按電量給予補貼。再結合此前公布的補貼標準,只有自發自用部分才能享受0.35元/度—0.45元/度的補貼,上網部分只能享受脫硫電價。記者粗略估算,前者所能享受的電價幾乎是后者的一倍,收益率當然也就不能同日而語了。
“與工業建筑相比,商業項目用電量的穩定性會更好一些。畢竟,其不會像工業那樣遭遇訂單不足、設備檢修等問題。”上海神舟電力有限公司徐淑通表示。
有業內人士則認為,工業企業用電的不穩定性,影響最大的主要是那些以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建設的分布式光伏項目。對于這種模式而言,其屋頂的租賃費用等可能是提前就已確定好的,如果遇到企業的自用部分不夠,就會與其項目可研時所作的收益率出現偏差。
盡管收益存在偏差和布確定性,但投資者對于部分前景較好的高耗能企業的屋頂項目,仍舊表現出了極大的興趣。
在由中國建筑金屬結構協會光電建筑應用委員會主辦的“光電建筑市場與投資論壇”上,就有類似印刷、化工等耗能大戶,對于光伏系統的安裝表達了積極的興趣。
對于這些企業而言,除了關心建筑屋頂是否適合安裝光伏系統外,更關心這些光伏系統能否經得住類似粉塵、化學氣體等腐蝕。
業內人士認為,這直接涉及到了對光伏組件運行維護時的清潔問題。從理論上講,對光伏方陣的任何遮擋都會影響發電效果,包括周邊建筑物的陰影、樹木的陰影、落葉、鳥糞、灰塵等。因此,設計時要考慮周全,否則投資收益就會打折扣。
而這對光伏制造業,則既是機遇,也是挑戰。如果能夠順勢而為,開發出適合這些特殊環境的系統產品,既解決產品同質化的問題,還可以避免價格戰。
浙江省光伏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秘書長趙永紅表示,光電建筑產業的推進,迫切需要兩個方面的重要推動。
首先是行業層面,需要開展建筑業與光伏業的跨越和結合,需要光伏企業轉變思路提供一體化服務,還需要行業協會和政府部門積極主動與建筑業多個環節溝通和交流。
其次是政策層面,應強調在項目中應用創新型光伏產品和系統,強調通過示范項目來幫助企業積累實際應用數據以促進企業科技創新,強調通過扶持補貼政策與市場監管機制并行的方式,來吸引投資并督促提高項目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