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志平 | 中國建材集團的創新轉型模式
6月18日,“第八屆中國企業創新活動日暨2017中國企業創新論壇”在北京釣魚臺國賓館舉行。中國建材集團董事長宋志平應邀作主題演講。
中國建材集團總資產6000億元,是全球最大的建材產業集團。現在集團多項業務規模均位列世界第一,水泥、玻璃的大型裝備出口在全球也具有領先優勢。過去十年,我們在全球共建設312條大型水泥生產線、60條大型玻璃生產線,全球市場占有率65%。
大家試想,跨國公司有沒有一個產品全球市場占有率能達65%?中國建材集團做到了。
中國建材集團的口號是實現“從大到偉大”的跨越。我們的規模已經很大,但是要追求從“做大”到“做強、做優、做大”。這就是偉大的企業。偉大企業有三點特質:一是要有規模,二是要有效益,三是要發展可持續,用創新的方式不斷提升自身的核心競爭力。
我大學一畢業就在工廠工作,從事企業工作已經38年。歷經多年的工廠管理實踐,自己時常提醒“管理、管理、再管理”的重要性。但現在不同了,我認為企業有三件事非常重要,一是創新,二是整合,三是管理。
中國建材集團的發展戰略是三大戰略:創新驅動、綠色發展和國際合作,其中創新驅動放在首位。中國建材集團的創新轉型模式主要有三點。
創新轉型的方向是“四化”
一是高端化。在建筑材料行業里,中國建材集團的技術和裝備在全球已達到中高端水平。因此我們把目標定為高端化。國際上同行也認可我們在某些領域開始進入高端水平。從過去“跟跑”步入“并跑”,開始進入“領跑”。 跟跑比較容易,前面有幾個人在跑,并跑還可以看看左右,領跑就不那么容易,因為沒有參照物了。就如同華為總裁任正非所講,前面空無一人,感覺很孤獨。 二是智能化。這些年來,我國建材領域的智能化發展得非常快。以水泥廠為例,過去一條日產5000噸的水泥生產線需2500人,現在僅需50人。過去主控室需要電腦操作員,通過各自的電腦操作,現在完全是智能化操作,主控室都不需要了,人的操作誤差沒有了,生產線上過去用人最多的包裝車間完全由機器人操作。那么大規模的生產線50人三班倒,一班也就十幾人,可以說是無人工廠了。這就發生在今天的中國,就在中國建材集團的泰安水泥工廠里。當然在智能化方面,我們還在向德國一些先進的企業學習。 三是綠色化。建筑材料屬于高耗能、對環境負荷高的行業。我國建筑物能耗占全社會總耗能的46%,可見建筑節能非常重要。建筑材料在這方面是關鍵。 建筑物相關能耗里通過窗戶散發的能量約占48%。以窗用玻璃為例,現在推廣兩層中空的三層玻璃,用低輻射low-E膜的白玻璃,透光性非常好,紅外線不可穿過,可見光可透過,節能70%—80%。另一方面是水泥生產過程中的減排。我國生產24億噸水泥,釋放10億噸二氧化碳。現在低標號水泥占市場65%,如果改為高標號水泥,就能減少40%的二氧化碳,相當于減少4億噸二氧化碳的排放。 四是國際化。過去我們出口產品,后來出口裝備,現在我們到了必須深耕國際市場的階段,要扎根去海外建生產基地。中國建材集團要建10個大型的海外建材工業園,贊比亞就有一個。前幾天,國務院領導同志視察了贊比亞首都盧薩卡附近的中國建材集團贊比亞工業園,我陪同作了匯報,整個建材工業園占地6700畝,明年上半年將全部投產。 創新轉型的方式是“三條曲線” 中國建材集團有水泥、玻璃、新型建材等很多業務,這么多業務搞創新,也會有些創新方式的區別。中國建材集團的創新方式是打組合拳。構筑產業創新升級的“三條曲線”。 第一條曲線,是水泥、玻璃等現有傳統建材業務的結構調整。這些業務領域不再擴張規模,要在精耕細作的基礎上持續提質增效,不斷調整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 第二條曲線,是大力發展新型建材、新型房屋和新能源材料這“三新”產業。去年“三新”產業板塊為集團創造了51億元利潤,今后我們仍要加大這方面的投資。 第三條曲線,是重點做好制造服務業的升級。其中包含互聯網+等新業態,優化服務模式,大力推廣“跨境電商+海外倉”。我們采用“智慧工業”模式,像剛才講到國外的300多條水泥生產線以前大多是印度和巴基斯坦人在管,現在中國建材集團已經在管理30多條線,類似香格里拉飯店管理集團連鎖管理飯店的模式。從未來全球來看,中國建材集團可以變成一個建材管理集團,我們計劃幫助海外管理100家大型水泥工廠。 此外,我們也在推廣檢測認證服務,這些新業態不靠重資產投入,而是靠智力資本。去年集團旗下的國檢集團正式掛牌上市,是我國建材行業規模最大的第三方檢驗認證服務機構。住房的材料是否安全,是否符合居住條件,都可以通過檢測認證。瑞士有一家歐洲最大的檢測中心SGS公司,是全球的檢驗認證機構,每年有400多億的收入,40多億的利潤。國檢集團上市后要在全球設立中國的實驗室,開展國際認證和檢測業務,對標SGS,把國檢集團的品牌CTC打造成國際知名的檢測認證品牌。 創新轉型的方法是集成創新 有人問,中國建材集團的技術來源是什么?創新有原始創新、模仿創新和集成創新。改革開放初期,中國建材集團走了一條模仿創新的路子,但只靠模仿并不會有什么競爭力。所以近年來我們的創新方法調整為集成創新。集成創新就是不自己關著門做,而是開放式、協同式、合作式、集成式的,中國建材集團的創新集成全球的相關技術要素和自身獨創的優勢,降低了創新成本,縮短了創新距離,加快了創新速度。 我們有開放性的大型創新平臺,創新平臺有26個院所、3.8萬名科技工作者,但我們還是向全社會開展技術外包,把社會上的科技力量吸引到集團的創新平臺上來。以TFT電子玻璃為例,中國建材集團第一個項目就是和國內一家民營科技企業合作開展的。同時我們還有選擇地收購了國外一些科技企業。比如前幾年我們在德國收購了兩家高科技企業,解決了我們的風力發電葉片技術、太陽能薄膜技術的難題。德國的技術人員工作踏實認真,很職業化,進入中國建材集團后,作為世界500強企業的員工,他們佩戴公司司徽,很有企業歸屬感。最近我們還計劃收購一家機器人公司,提升我們在智能化制造方面的水平。 中國建材集團認為,隨著集團業務的高端化,集團也將越來越多地開展原始創新,也就是從0到1的垂直式自主創新。也只有這樣,才能成為真正的領跑者。